2025第七届建筑机器人技术大会(中国济南)暨智能建造与建筑机器人大会
智启新元·筑就未来
会议简介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与建筑业的融合创新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建造方式的变革与智能化转型升级。为了进一步促进建筑机器人及智能建造术的发展,中国自动化学会建筑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将于2025年7月18-20日在济南举办2025第七届建筑机器人技术大会(中国济南)暨智能建造与建筑机器人大会 。
大会将邀请国内外从事机器人技术、智能建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及行业专家,包括院士、教授、研究员、企业专家,以及优秀青年专家等做大会报告。会议将设主会场、专题报告分会场及青年学者论坛分会场,针对建筑机器人新技术、智能建造技术及应用和AI赋能绿色智能建造等主题,深入开展学术交流和技术研讨。
合作单位

中国自动化学会建筑机器人专业委员会

山东大学

山东省自动化学会

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

山东建筑大学
照片直播

扫码查看照片直播
大会顾问与指导委员会
顾问委员会
指导委员会
大会主席
邀请组主席
组织委员会
主席
委员
程序委员会
主席
注册委员会
分论坛委员会
建筑机器人新技术论坛
主席
智能建造技术及应用论坛
主席
AI赋能绿色智能建造论坛
主席
青年学者论坛
主席
会务秘书组
主论坛报告嘉宾

陈义明 (I-Ming Chen)
南洋理工大学Construction in built environment is labour-intensive due to: 1) tasks and processes are not standardized; 2) complex working environments. Once humans are involved, work place safety and health, manpower crunch and ageing are all surfaced in the form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progress delays and low productivity. Promoting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to transform the built environment industry, therefore, becomes an inevitable development trend.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ductivity issue, both offsite factory automation of materials and part for buildings and onsite robotics and equipment for assembly, installation and touch up will be needed. In this talk, I will give an overview of two large R&D programs in built environment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n Singapore and China, to address the construction productivity issues from the pre-fabrication factories to the onsite construction. Also I will highlight some effort from the Singapore’s industry R&D for onsite robot automation. The experience and challenges obtained from these programs will be discussed and provide a way to move forward to solve the real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built environment industry.
Professor I-Ming Chen received B.S. degree fro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in 1986, and M.S. and Ph.D. degrees from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asadena, CA in 1989 and 1994 respectively. He is currently Full Professor in the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 Director of Bachelor’s Degree Program in Robotics, and Co-Director of CARTIN (Center for Advanced Robotics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in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 Technical Advisor to National Robotics Program Office in Singapore, and Certified Patent Valuation Analyst (CPVA). He was Editor-in-chief of 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 from 2020 to 2022, and Director of Robotics Research Centre (NTU) from 2013 to 2017. Professor Chen is Fellow of Singapor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SAEng), Fellow of IEEE and Fellow of ASME, General Chairman of 201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CRA 2017) in Singapore. Hi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in Robot AI & perception, logistics and construction robots, human-robot interaction, and industrial automation. He founded Transforma Robotics Pte Ltd developing robots for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Hand Plus Robotics Pte Ltd developing robotics and AI solutions for logistic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李铁军
河北科技大学建筑机器人是智能建造的重要支撑,第一代建筑机器人的应用仍面临着建造过程动态不确定性、人机环强耦合带来了动态环境下机器人精准协同控制难、人机安全协作难、优质高效作业难、建造任务资源高效协同难等问题。
车臂协同移动机械臂是建筑机器人的主要形态,本报告主要介绍移动作业型建筑机器人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进展;结合具身智能技术,对下一代建筑机器人的思考,提出并探索一些当前面临的科学问题和技术挑战。主要包括:面向动态约束空间作业的柔性冗余自由度混联机器人机构设计与控制方法,建筑机器人运动可靠性设计与行为安全,行为学习与技能进化探索,具有任务理解能力的车臂一体协作型建筑机器人,面向智能建造的"人-机-环境"数字孪生决策系统等。最后介绍一下团队的研究与实践。
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国务院特贴专家。IEEE会员,兼任河北省智能化建筑施工装备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建筑机器人专委会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制造专委会常委。河北省"面向智能化建筑施工的检测控制及装备"创新团队带头人,天津市"智能化建筑施工装备及其关键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
长期从事智能机器人技术、智能感知与控制、智能制造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建筑机器人及关键技术、视/听/触/力感知与信息融合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先后主持承担"863"计划、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联合基金集成项目与重点项目、企业委托研发项目40多项。

李利平
山东大学重大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支柱,隧道是工程建设的咽喉工程,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规模、修建难度和规划体量居世界首位。聚焦隧道及地下工程灾害防控与智能建养,形成了系统性的创新性成果:突破了隧道智能建造前沿技术:建立了钻爆法隧道机器人-高端装备混合协同作业模式(凿岩装药、监控量测等机器人),研发了掘进机法隧道系列化智能搭载装备与智能辅助决策系统(“五官一脑”),推动了隧道建设向少人化、无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建立了隧道智慧运维关键技术:研发了轨交、公路隧道表观/内部病害智能检测机器人系列装备,构建了隧道内-外病害智能检测与高效诊治技术体系,服务地铁、铁路、公路等多项重大运营工程,推动了传统运维向智慧运维的转变。
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教授、博导,国家杰青、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院长、西藏研究院院长、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国能源学会副会长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分会常务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地下工程智能建造与灾害防控。 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项,重大工程委托项目15项;获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唯一科技创新奖,国家科技进步、技术发明和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第1);授权美国专利4项,获“阿基米德”国际发明新技术金奖、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金奖和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获中国青年科技奖、詹天佑成就奖、科学探索奖,入选2024“中国高被引学者”和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于德湖
山东建筑大学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智能建造融合先进信息技术、自动化装备与精益理念,成为核心驱动力。本报告聚焦智能建造体系的关键环节,系统阐述了研究团队在建筑构件"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全链条的智能化实践。
分析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构建智能建造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作用;介绍了智能化生产线装备、施工机器人装备的研发应用进展,并展示了山东建筑大学相关团队的创新实践成果,旨在赋能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智能建造、工程抗震、工程施工等方面研究工作。现任山东建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育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国际智能建造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城市更新学会会长、济南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副会长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等科研教学项目4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主编山东省规范1部、参编河北省标准1部,出版专著3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测绘科学技术特等奖、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二十余项。
分论坛1:建筑机器人新技术论坛

房霆宸
上海建工集团中央研究院围绕智能建造共性技术,结合建筑机器人开发实践经验,探讨基于图像识别技术、遥感测量定位技术、自主路径规划技术、移动底盘等共性技术模块组合式建筑机器人开发路径,并结合建筑机器人的工程应用经验分析其施工作业方式及质量安全控制策略,供业内同行参考和借鉴。
高级工程师,现任上海建工集团中央研究院技术总监、智能建造研究所所长,兼任上海超高层建筑智能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智能建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智慧建筑与智慧城市分会理事等职务。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子课题1项;主持上海市科研项目课题5项;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课题20余项,在数字化、智能化建造技术方面取得了多层次的创新成果。累计获科技奖10余项,其中主持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件;登记软件著作权20余项;出版《智能建造探索(施工)》、《智能建造应用指南》、《数字化施工》、《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建造技术》等专著10部;先后荣获中施企协青年创新奖、东方英才(青年)、上海市科技启明星等荣誉称号。

宋银灏
广联达研究院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起重吊装作业承担着核心物料垂直与水平运输功能,其作业安全性与效率极为关键。但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多变、人工操作负荷强度高且安全风险隐患大,致使传统作业模式面临严峻挑战。保障吊装作业安全、提升作业效率、减轻操作人员负担,业已成为建筑行业亟待攻克的关键难题。
本报告深入探究基于"人-环-机"协同框架的起重机器人智能安全控制技术,分析吊装作业场景下多模态数据表征与融合方法,整合传感器网络的环境信息、机器状态及人因数据,形成全面态势感知能力,为路径动态规划、智能辅助驾驶、任务优化调度、安全风险识别与预警提供数据驱动决策支持。
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解放军理工大学博士后,广联达研究院专家研究员,国家数字建造创新中心实验室副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评审专家,CECS智能建造、建筑机器人工作委员会委员,AEC产业创新投资基金建筑机器人评审委员,北京、深圳、武汉等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入库专家,北京建筑大学、南通大学研究生导师。
从事人工智能、建筑机器人、智能建造等领域研发及管理26年,参与国家863智能机器人项目3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主导50余款建筑机器人研发,发表核心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参与10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编制。

李骁
香港大学香港面临住房短缺与建造业劳动力断层(的双重压力。模块化建筑(MiC)提供了快速建造的可能,但其现场装配仍依赖7-10名工人高空手动操作20-30吨级模块,存在安全风险、效率低下、精度不足三大痛点。本报告介绍团队研发的混合位姿机器人(HyPA),主要贡献体现在三方面(1)全姿态协同控制:集成水平调平、垂直旋转、主动防摇系统,实现6自由度高精定位;(2)即插即用设计:最小化改造现有起重机,支持“零/少人干预”自动装配,人力成本降低;(3) 多传感融合定位:结合LiDAR与多目视觉,攻克强光/盲区环境下的实时位姿感知难题。在粤港澳大湾区试点项目中(如深圳福辰南),HyPA大幅降低单模块装配时间和成本。为香港“内地生产-本地装配”政策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推动建造业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型。
博士,香港大学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建筑与建设研究创新理事会(CIB)会员,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会员、笹川良一青年领袖基金会(SYLFF)会员,中国注册一级建造师。主要从事智能建造及建筑工业化交叉学科研究,目前主持或参与10+项科研项目,主持科研项目合计超过1800万港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研究资助局优配基金、香港创新科技基金、香港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粤港科技合作资助计划等。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其中5篇ESI高被引,引用量5600+,被评为"全球2%顶尖科学家(斯坦福大学)"和"全球引文排名前1%学者(科睿唯安)"。获得日内瓦发明金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ASCE/CIB/CIOB/CRIOCM等最佳会议论文,CIC Innovation Award等多项学术奖励。担任领域多本权威期刊客座主编。核心领域主要涉及智能建造系统,建筑机器人,人机协作,尤其聚焦模块化建筑生产及装配系统。

崔国华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作为建筑施工的机电管线安装打孔机器人,面向国内低空间机电管线安装机器人应用,可取代人工操作为主的安装工艺。作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浙江台州市旗竑机器人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的国内外首台套适应振动冲击载荷的安装打孔机器人,重点解决了攻克四大关键技术及迭代优化:1)建筑BIM信息与SLAM建图融合,2)适应高频振动及瞬时力感知,3)自主作业规划,4)自主打孔作业精确定位与法向找正等关键技术,使本移动-作业机器人可以实现精准定位、升降、行进、转向,安全预警等行为动作。本次报告将重点介绍该类机器人自主作业规划、自主打孔作业精确定位方法、基于3D视觉的法向量解算及误差补偿方法等,通过介绍该移动作业装备感知-定位-导航-规划-控制关键技术及方法,从而提高建筑机电安装作业效率,提升建筑机电安装智能化作业水平。
博士、教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理工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大型构件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建筑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共融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智能制造技术专业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等。先后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市和产学研重大项目20多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在建筑机器人领域,深入研究移动作业装备感知-定位-导航-规划-控制关键技术及方法,尤其在建筑机电安装机器人自主作业、多机器人协同与自主路径规划等方面,负责开发建筑管线支吊架安装打孔机器人、混凝土强度检测机器人、电动堆高车感知作业系统等,并得到了实际应用。

周军
山东大学结合2025第七届建筑机器人技术大会主题(智能建造与建筑机器人),聚焦“国产操作系统赋能建筑机器人”的核心命题,通过技术解析、案例实证与行业洞察,向行业传递GomROS在建筑场景中的适配性、技术价值及未来潜力,推动国产技术与建筑机器人产业的深度融合。报告从建筑机器人行业现状与需求痛点,GomROS国产操作系统的技术适配性解析,建筑机器人典型应用案例实证,建筑机器人与GomROS的未来发展思考等几个方面表达了报告人到2025建筑行业的深度思考。
工学博士(后),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科技发明协会会长,获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济南市泉城产业领军人才、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发明学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8项,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支撑、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国防科技及省部级相关科技基金和企业横向委托项目40余项,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20余次,主编专著1部,发布团体标准3项,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软件著作权近50项。主持开发国产首套机器人通用操作系统和机器人产品,其中建筑喷涂机器人和建筑开槽机器人在济南一建应用推广。

阴光华
中建八局工程研究院当前,中国建筑业正处于智能化转型的攻坚阶段,以建筑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建造装备成为提升行业效率与质量的重要引擎。本报告《中建八局天蝉系统的探索与实践》聚焦行业标杆企业的创新实践。报告立足行业痛点,深入解析建筑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面临技术、效能、质量等方面的多重挑战;重点展示中建八局自主研发的"天蝉系统"在技术架构、功能创新和工程实践中的突破性成果;最后从技术演进和产业应用两个维度,展望了天蝉系统未来的发展路径。报告旨在分享实践经验,为行业智能化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样本与前瞻性视角。
中建八局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评审专家,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智能装备委员会副主任,机械工程学会会员,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兼职校外指导教师,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建造及新型建筑工业化。发表SCI、EI、核心等期刊论文10篇,授权发明专利16项,获得省部级奖项5项,主编超高层高效建造指导手册等著作5部。
分论坛2:智能建造技术及应用论坛

孙明智
国铁集团工程管理中心报告从政策规划、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应用三个方面系统的介绍了铁路工程智能建造技术研究发展情况。按照国家宏观规划和国铁集团统一部署,通过系统性创新,不断研究、开发、应用铁路智能建造技术。围绕铁路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管理和施工需求,组织行业相关单位在勘察设计、工程施工、数字化工厂等业务领域开展了技术攻关,依托智能京张、雄忻地下段、成渝中线等重大工程项目开展了创新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让智能高铁成为中国的一张靓丽名片。与此同时,面向智能技术和铁路行业未来发展需求,国铁集团在顶层规划引领、工程应用深化、技术融合升级等方面提出了清晰的发展思路,让我们能够展望“人工智能+铁路”的无限可能和美好前景。
国铁集团工程管理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中国铁路工程建设协会智能建造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铁路工程建设协会站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铁路工程施工图审核管理、站房技术研究和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工作,主导构建了铁路工程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建造技术体系,主持研发了铁路工程管理平台,组织研究50余项智能建造技术(装备),累计应用超过380个项目(含地方铁路17个),主持完成多个国家重点专项和铁路重大科研项目,屡次荣获中国铁道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出版著作2部,发表论文4篇。

姚燕安
北京交通大学概述轮式、履带式、腿式、球形以及蛇形等机器人现有构型;提出“连杆式整体闭链移动系统”理论与“闭链机器人”概念,应用连杆机构设计遵循严格图论范式的整体闭链移动系统,发挥连杆机构高灵活性、高刚度、高可靠性的优势,发展变拓扑、变结构、变形态的能力,实现滚动、步行、爬行等多种移动模式,研制在严重破坏路面、动态变化环境以及未知混杂介质等高度复杂环境中具有超强适应性的特种机器人;介绍机器人建筑案例,探索机器人建造模式,展望机器人+智能应用场景。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北京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智能机器人与系统研究所所长、机械工程学科责任教授。提出“连杆式整体闭链移动系统”理论和“闭链机器人”概念。主持科研项目12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0余项,主持获科技奖励4项。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传动分会委员、机器人分会委员、空间机构分会委员、机械史分会常务委员、机械设计分会理事,中国仿真学会机器人系统仿真专委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只能人机交互专委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智能专委会顾问委员,中央美术学院兼职研究生导师等。

贾生旭
中铁十四局集团房桥有限公司中铁十四局集团房桥有限公司在建筑行业中积极推动机器人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聚焦“移动、作业、检测”三大方向,研发了智慧运输机器人、复合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巡检机器人,并通过机器人智慧管理系统实现高效协同。 智能运输机器人领域,公司打造了多品类AGV产品矩阵,覆盖1-100吨负载需求,广泛应用于建筑物资运输和重件搬运;复合工业机器人方面,公司开发了喷涂、清理、抹平及智能复合机器人,提升作业效率与质量;智能检测机器人针对复杂构件和隧道施工,实现了高精度检测与多功能巡检。 构建完整的机器人技术体系,涵盖本体设计、感知控制、末端执行及智能管理,并依托4大博士团队和6大专业技术团队推动创新。公司致力于打造“装配式建筑生产及其他工程施工无人化智能设备制造产业基地”,形成“市场反哺研发、研发驱动产品、产品拓展市场”的良性循环。
正高级工程师,装配式建筑智能制造、建筑工业机器人、智慧工厂等专业领域应用创新专家。现正带领团队致力于建筑工业方向智慧运输(物流机器人)、智慧巡检(巡检机器人)、复合工业机器人、智慧工厂等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及应用拓展,参加建设的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2项,火车头奖1项。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专著1本,企业标准1项。撰写并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7篇。参加国家级课题研究1项。个人曾获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带头人奖、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创新先进个人、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等光荣称号。

卢新明
山东科技大学简述地下工程测量定位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测量定位机器人系统的测量方法、导航技术和管控技术关键,地质建模与透明地质技术,设备建模技术、地下工程的数字孪生技术,测量定位机器人在无人掘进工程中的示范应用。
从事智慧矿山关键技术研究,现任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山东蓝光软件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工程师,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荣获得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先进工作者、青岛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任山东省智慧矿山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智慧矿山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获得发明专利30余项,软件著作权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数字化采矿关键技术与软件开发》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首位),《面向数字化采矿的软件关键技术及应用》获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首位)。

刘今越
河北工业大学智能建造是现代建筑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的最新研究领域,建筑机器人、基于BIM的建造智能成为推动智能建造技术发展的巨大原动力。结合团队前期工作基础,对高承载力混联机器人机构设计与控制方法、BIM驱动的机器人环境感知技术、基于环境理解的机器人自主作业技术、基于行为学习的人机协作与作业知识增长机制等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分析,并对相关技术在智能建造中的应用做了初步探索。
工学博士,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机器人感知与人机融合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河北省智能化建筑施工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机器人环境感知与人工智能、建筑信息模型数字孪生、智能检测与控制。近年来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50余项。针对复杂室内外环境下机器人环境适应性、多模式人机交互、移动机器人智能作业策略等关键技术开展了多年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基础和工程经验。先后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软件注册权5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岳裕丰
北京理工大学具身智能成为全球科技发展的热点,是人工智能与物理世界交互的锚点。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是一个涉及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和机器人学的交叉学科,通过将人工智能融入机器人等物理实体,赋予它们感知、学习和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本报告将介绍具身智能系统认知导航技术的概念、内涵及功能,分析发展历程和现状;针对开放环境面临的新挑战,介绍认知导航技术整体架构、关键技术及典型应用;探讨发展趋势,提出研究建议。
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导,国家级青年人才,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从事具身智能与自主导航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面上项目、国防重点专项课题等项目,在IEEE汇刊及NeurIPS、CVPR、ICRA等知名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4次获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担任IEEE RAL、ICRA、IROS等机器人顶级期刊和会议副主编、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协会自主地面车辆技术委员会共同主席,获2022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3年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024年军事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

陈昌源
山东大学我国是地下工程开发规模和难度最大的国家,未来修建大量隧道,现有地下装备面临智能化水平低,人力依赖性强,人员伤亡数多等问题,难以满足少人化、无人化智能建造的技术需求,亟需研发智能化地下工程机器人。地上机器人技术不同,地下工程机器人自主作业面临密闭受限空间、无GPS信号、长距离低速通信等挑战。报告围绕地下工程智能建造机器人前沿领域,深入探讨面向地下应用场景的机器人设计方法、地下复杂场景的机器人自主作业技术与隧用智能建造机器人技术的集成应用等。
教授、博导,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第一层次)、齐鲁青年学者高层次人才、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兼任山东轨道交通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山东轨道交通学会工程安全与防护专业委员会委员、《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期刊青年编委、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年会主持人和近20个国际知名SCI期刊审稿专家。长期从事复杂受限环境中机器人自主作业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科研项目,版学术论著 1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分论坛3:AI赋能绿色智能建造论坛

房海波
中建八局二公司面对建筑业产值持续增长与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加剧的突出矛盾,中建八局二公司通过系统性工程实践,实证了智能建造机器人在突破人力资源瓶颈、提升施工效率与品质、保障作业安全方面的核心价值。本报告系统探索了智能建造机器人场景化落地的实施路径与工程实效,聚焦2024至2025年度核心突破方向,介绍中建八局自主研发的7类14种智能装备系统。报告同时阐述企业化运营的创新实践,以新成立的中建八局智能建造公司为样本,详细解析其构建的“技术-场景-商业”闭环模式,包括智能装备销售、新型机械化劳务施工、游牧式移动工厂运营、智能建造总承包及技术咨询五大业务板块的市场化进展。报告提出2025年发展路径的核心预判,重点突破主体结构与安装工程等复杂场景的技术应用,推进产学研协同的行业标准制定,并探索产业化升级的资本市场路径,为建筑业智能转型提供可复制的工程范式与方法论。
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山东省建筑工程大师,齐鲁工匠,现任中建八局二公司工程研究院院长,担任工业化建筑绿色智能建造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建筑集团绿色建造工程研究中心(建筑机电与装饰产业化技术)主任,长期从事智能建造、建筑工业化和绿色建筑研究与产业化应用。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等8项省部级奖励,发表SCI、EI等高水平论文8篇,主参编标准13项,授权发明专利16项。

李俊青
云南师范大学《中国制造2025》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指出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明确要推进建筑业改革,大力推广建筑工业化,在建筑行业实现从"建造"到"制造"的变革。
本报告围绕智能制造前沿问题,分析和探讨装配式预制构件生产调度优化问题,以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为基础,结合分布估计、变邻域搜索、DQN等多种优化方法开展研究,并分析未来研究的热点工作。
云南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仿真学会智能仿真优化与调度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运筹学会排序分委会理事,担任SCI一区期刊《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副主编。
入选2021年"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2021~2024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成就榜",获2021/2023年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其中,面上项目4项),发表SCI论文90余篇,15篇ESI高被引论文,H-因子52;授权发明专利25件,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获2025年云南省引进高层次人才政府补贴。

杨亚龙
安徽建筑大学在"积极应对老龄化"与"健康中国"双重国家战略背景下,社区与居家适老化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抓手。针对居家适老化改造方案生成智能化程度低、适老化改造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课题组分析国内外适老化产品功能及标准规范,设计层次化分类规则,基于多模态数据与AI技术,建立适老化产品模型库。
构建居家适老化改造方案设计知识图谱与专家知识库,实现专家知识的高效存储和调用;利用多模态数据融合标注技术,结合"用户画像-改造策略"问答模式,构建居家适老化改造方案标准问答对数据集;基于开源预训练大语言模型,结合跨领域知识迁移自适应微调框架,构建居家适老化改造大模型,针对不同用户群体,智能提供居家适老化改造方案,满足居家养老个性化改造需求。
博士、安徽建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建筑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安徽省"特支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省高水平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智慧建筑与智慧城市分会副会长、建筑数字孪生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主任、智能建筑与建筑节能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等。
长期从事建筑智能化、社区与居家适老化、数字孪生等领域科学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产学研项目20余项;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在相关领域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40余项,主编或参编国家、地方和团体标准10余项。

陈鹤
河北工业大学起重机器人常用于大质量货物的搬运任务,在建筑场景有着广泛的使用。由于其独特的机械机构,起重机器人往往存在欠驱动特性,导致其控制难度较大。本报告以针对不同类型的起重机器人系统为主要对象,深入考虑其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参数未知、安全约束等问题,从塔式起重机器人系统跟踪控制、双摆起重机器人重力补偿控制、双摆起重机器人紧急制动控制等方面展开详细介绍,并进一步将相关方法扩展到一类欠驱动系统控制研究中,对所提方法进行了严格的理论分析与证明,并利用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工业大学“元光学者”。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2023、2024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获评2023年天津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京津冀基础研究联合专项项目等等课题。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TIE),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 (TMech),自动化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国际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相关成果获得2021年IEEE工业电子协会(IES)工业电子汇刊杰出论文奖(2021 Outstanding Paper Award for the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23年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IEEE RCAR 2022国际会议最佳控制论文奖、天津市专利创业奖等奖项。

韩吉超
山东丰汇设备技术有限公司物料搬运作为工业生产与物流运营的核心环节,正经历着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深刻变革。AI技术通过智能化调度、自主导航、预测性维护、智能安全监控等创新应用,显著提升了物料搬运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并增强了作业安全性。首先介绍智能化调度与路径优化方法,展示AI技术在物料搬运设备调度和路径规划方面的强大能力;介绍自主导航与自动化搬运技术,提升搬运作业的灵活性和效率;再介绍预测性维护与设备健康管理内容,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转变,通过提前识别潜在设备故障,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并优化维护资源配置;最后介绍AI技术为物料搬运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安全提升,通过多维度监控、实时风险预警和增强的安全防护措施,大幅降低了工作场所事故发生率。
硕士,中共党员,现任山东丰汇设备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兼任全国起重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塔式起重机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智慧化重载起重装备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针对大型起重机械的模块化、系列化、轻质化、智能化等行业领域共性技术问题,开展了二十年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攻克了大型起重机械模块化制造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新型节能技术、制造用高精度工装设备等行业难题,提升了大型起重机械的整体制造水平。形成了FZQ400-2520系列动臂塔式起重机、FHTT600-3000系列平头塔式起重机、QD5t-600t系列电动双梁桥式起重机、WGQ150t-1600t系列桅杆式起重机、MDG10t-450t系列大型门式起重机、ME10t-150t系列龙门式起重机、YT12-YT24型烟囱施工用液压提模及生物质发电智能抓取料设备等几十个系列产品。获得专利授权17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发表高水平论文8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4项。荣获2022年度海阳市五一劳动奖章;是济南市高层次人才。

杨之乐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建筑业是我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长期存在人工依赖强、安全风险高、生产效率低、质量保障难、全产业链能耗大等弊端。通过全新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完成建筑设计与生产,深度融合自动化、智能化、低碳化技术,实现建筑模块的标准化设计、生产和建造安装,是未来传统建筑业转型的必由之路。然而,模块化建筑的智能制造面临来料标准化度低、生产过程工艺复杂、生产跨平台链条长等挑战,报告人提出了基于智能制造与优化决策方法体系的低碳柔性建筑工业化研究与应用框架,突破建筑模块工业化生产 “工作站柔性智能感知-多目标生产线优化调度-跨生产平台分配与决策” 的新方法与新技术,实现了建筑模块高柔性、低碳排、个性化的工业化生产制造。在建筑人工智能大模型方面,提出了一批设计、造价智能体,在建筑行业多个头部企业取得了示范应用。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省特支人才,市优青,连续入选2022-2024年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长期从事智能优化与建模在低碳智能装备与系统应用研究,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SCI/EI检索重要期刊及顶级会议论文230余篇,谷歌学术总引用超过6900次,H-Index=47,ESI高被引论文4篇,任3个SCI期刊编委,14次在高水平国际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组织专刊并任客座主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0余项,获得斯普林格-自然首届中国新发展奖第一名(1/800),中国仿真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30余项知识产权的转移转化。
分论坛4:青年学者论坛

朱延正
山东科技大学近年来,海洋智能无人船在海洋测绘、水域巡检、海上安防与极地探测等复杂任务中展现出广泛应用前景。然而,在高动态、强扰动的非结构化复杂海洋环境中的无人船系统呈现出大时滞、欠阻尼和高度非线性化的特点,将面临多源扰动下的航迹跟踪、系统故障下的容错控制与动力学模型切换等多重挑战,亟需具备更强的鲁棒性、自主适应性与故障容错能力的控制系统。围绕上述问题,近年来针对极端环境下海洋智能无人船路径跟踪与容错控制展开了一系列研究。首先,为提升航迹跟踪精度,提出了一种带侧滑角补偿的视线引导律,在极端海况下仍能为路径跟踪控制器提供精准的航向参考,保持良好的跟踪性能与鲁棒性;其次,考虑海洋智能无人船在复杂多变工况下存在动力学模型切换行为,构建了一种基于学习观测器的故障估计切换框架,设计了一种基于重复学习的复合抗扰容错控制方法;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基于插值函数的无扰切换容错控制方法,实现了控制输出的平滑过渡,保证了多模态无人船在模态转换过程中的性能连续性和安全性。最后,利用典型的无人船模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切换系统控制理论与方法,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智能无人系统及其应用。至今已发表SCI期刊论文110余篇,包括Automatica、IEEE-TAC以及其他IEEE汇刊论文50余篇,在Springer出版社出版英文专著2部,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主持国家优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山东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省杰青等科研项目20余项,部分成果获青岛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现担任SCI期刊IEEE Control Systems Letters与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编委,兼任IEEE/CAA Senior Member,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过程的故障诊断与安全性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自动化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自动化学会理事等。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骨干成员。

吴庆祥
可信行为智能算法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起重机作为现代工业与基础建设的核心装备,在"新基建""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重型大体积货物(分布式质量负载)的复杂吊运任务对起重机效率与运行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分布式质量负载不可忽略的形状和体积使其需要多根钢丝绳进行吊装,复杂吊装形式导致起重机系统具有更高的欠驱动程度、更复杂的非线性特性和更强的状态耦合,自主作业控制难,兼顾时间与能耗最优更难,协调人工操作与自动控制难上加难。本报告围绕分布式质量负载起重机系统,聚焦大型复杂吊运任务中的技术瓶颈,提出了规划-感知-控制-跟踪系列方法,并实现工业应用,提升了我国工程装备智能化与自动化水平。
博士,南开大学副教授,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航天器微低重力模拟、欠驱动系统(吊车/起重机等)、仿生/变结构机器人、软体机器人、特种工业机器人。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项目9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排名第1),授权发明专利14件,登记软件著作权1项。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CFIMA 2023最佳论文奖、MRAI 2025最佳论文奖、ICIRA 2024最佳论文提名奖、日内瓦发明展铜奖等科研奖励10余项。

程国忠
重庆大学结构实体质量检测是工程建设和改造的重要环节之一,对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至关重要。本报告聚焦建筑工程实体质量检测机器人,报告内容涵盖样机研制、建筑图纸到BIM、融合BIM和行业规范的智能选点、融合BIM和图片的室内自主导航、视觉伺服控制、表观质量智能检测等要点。
工学博士,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访问学者,重庆市高层次人才,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建筑机器人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数智化设计、数智化检测、建筑机器人等方向的研究。出版学术专著3部,编著智能建造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孙伟
聊城大学柔性关节机器人因其结构轻量、响应灵敏、力控精度高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仓储物流及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然而,柔性结构所引入的非线性强耦合、动态不确定性等特性,给系统的建模与控制带来了巨大挑战。
本报告围绕柔性关节机器人的自适应智能控制展开研究,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典型控制方法,涵盖自适应控制、状态量化、神经网络及事件触发等多种智能控制策略。报告重点介绍了柔性机器人系统的控制器设计、系统稳定性分析以及基于仿真的性能验证。最后,结合当前技术发展趋势,报告对柔性关节机器人在高精度、强鲁棒性与实时控制等方面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持。
聊城大学教授,山东省优青,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者(排名第二),IEEE高级会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自适应控制、非线性系统与机器人控制。现任Information Sciences等期刊编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重点项目等6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等SCI期刊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3篇,其中IEEE汇刊28篇。

杨桐
南开大学欠驱动系统应用广泛,在海陆空领域均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控制输入数量少于待控自由度,以“少”控“多”的欠驱动系统在实际工程领域展现出诸多优势,全驱动系统的驱动器发生故障时,也会退化为欠驱动系统。然而,欠驱动系统往往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动态特性与强耦合关系。基于此,通过分析欠驱动系统在实际作业过程中面临的各类约束条件,分别从可驱动与非驱动变量的精准定位、运动约束、最优控制等方面进行控制器设计,以提升系统的暂态性能与安全性,确保误差信号收敛于零的同时,降低系统能耗。与此同时,本文还将上述设计思路与分析方法进一步改进,推广至更为复杂的机械系统,如气动肌肉机器人,完成稳定性分析与实验测试。
南开大学,副教授,以一作发表/录用SCI/EI论文近30篇,其中22篇IEEE Trans.与1篇IEEE/CAA JAS,8篇入选ESI热点/高引;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排名2);授权/受理专利7件及软著2项;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及2项省部级面上项目,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荣誉30余项,包括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2)、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3)、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博论文、中国自动化学会优博论文、IEEE RCAR最佳控制论文奖、天津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天津市知识产权创新创业发明与设计大赛一等奖、天津机器人科技创新奖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

华和安
湖南大学低空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无人机与人工智能结合将更加紧密,成为能够飞起来的机器人。报告将从研究背景与意义、现状与挑战、主要研究工作等方面介绍空中机器人的运动规划与飞行控制方法。首先,从国家重大需求出发,阐述空中机器人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然后,以空中机器人应用遇到的技术难题为牵引,从规划、控制、协同等角度介绍近期的研究工作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博士,湖南大学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入选第九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湖南大学赫曦博士后等。主要研究方向为空中机器人规划、控制与集群协作,以第一作者在IEEE Trans等高水平期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2篇,获第39届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学术年会最佳论文奖、首届湖南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1项。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博士后面上项目等。

王全杰
展视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业正面临劳动生产率下滑、工人老龄化、利润率低迷等挑战,智能建造成为转型关键。政策持续推动,2025年《智能建造技术导则》明确发展方向。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聚焦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通过数字勘察、设计、生产、施工、运维五大实训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企业与高校合作研发建筑机器人,如喷涂、巡检、铺贴机器人等,已在机场、公寓等项目应用,效率提升5-6倍,成本降低30%-75%。未来将深化产学研协同,推动技术标准化与规模化应用,助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高级工程师,现在任展视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副总裁,全国建筑机器人产教融合共同体秘书长,中国建设教育协会高等职业与成人教育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山东省人工智能学会智能建造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机械工业出版社专家委员会委员;《实施数字化教学改革,培养建筑工程“现代工匠”的创新与实践》,《产教同频·书证融通·素能并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导编写建筑类教材30余本;创新团队实训教学法,设计极限任务挑战赛,全国大学生BIM毕业设计大赛等多种比赛。在建筑机器人方面,参与机器人设计,多个机器人协同,机器人虚拟教学平台,组织多次机器人比赛。
海报征集
这里是海报征集页面内容...
合作单位展示
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
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是山东省政府引进的高科技企业。公司核心团队具有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等知名院校背景,长期进行人工智能、特种机器人研究与开发。公司入选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计划",“济南市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业人才计划”。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瞪羚企业"、“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山东省创新型中小企业”等荣誉。
公司致力于腿足式仿生机器人和液压式特种机器人以及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拥有电机驱动型、液压驱动型、电液驱动型腿足机器人核心技术,开发出多款小型、中型、大型腿足式仿生机器人,已应用到军事国防、工业巡检、应急救援、电力与石化巡检、物流配送、环境检测、农业等领域。公司面向矿山、电力、核电、应急救援等特种领域,开发出多款高功率密度液压机械臂、全液压移动式特种机器人等产品。优宝特仅用2个月开发出山东省内第一台人形机器人,且快速迭代至第三代。
公司联合申报并承担国家级项目2项,主持、参与省部级项目5项。荣获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东赛区“优秀企业”“科创之星”称号、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优秀企业”。项目“电动四足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2022年度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公司申请专利近50件,软件著作权20件,获“第四届山东省专利奖二等奖”。
山东智能建造产业发展联盟
2024年5月,山东省智能建造产业发展联盟在青岛市正式成立,并举办了首次全体会议。该联盟旨在推动智能建造技术在建筑产业的应用与创新,加速山东省的产业升级。联盟成员包括85家企业和高校,覆盖设计、施工、研发等领域,确保多领域协同合作。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山东)有限公司担任理事长单位,负责整体协调;21家企业和高校任副理事长单位,协助决策与管理。联盟还设立了7个专业工作委员会,聚焦于BIM技术、智能制造、绿色建筑等细分方向,以深化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通过这种结构,联盟将整合资源,促进产学研融合,助力山东省智能建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山东丰汇设备技术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于2003年9月,注册资本金1.1亿元,现为中国电建山东电建一公司全资子公司。公司现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有山东省智慧化重载起重机装备重点实验室(筹),设有中电建集团装备研究院起重研究所、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塔式起重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专业研发机构。
十多年来,丰汇设备先后自主研发了3200tm及以下动臂塔式起重机、3200tm及以下平臂塔式起重机、1200t及以下门式起重机、1600t及以下港口桅杆式起重机、1200t及以下桥式起重机、烟囱施工用液压提模、电站提升装置、重型钢结构、核电大型结构件、海洋工程及上述附属设备等几十个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建设、民用建筑、港口码头、船舶制造、生物质能发电、风力发电、石油石化、冶金建设等领域。
丰汇设备先后被评定为《全国电力起重机械研发制造示范基地》、《全国机械工业AAA级信用企业》,被授予《全国电力施工机械重点生产企业》、《全国电力装备制造信用企业》、《中国机械工业深具影响力品牌》、《全国机械工业质量奖》等荣誉称号,“FINEHOPE”商标获得88个国家的商标核准注册,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山东亚历山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长期以来,我国机器人产业高度依赖美国ROS操作系统,其非实时性、代码漏洞风险及工业适配复杂等问题,制约着产业自主发展。在此背景下,山东亚历山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2015年成立以来,以"让机器人开发更高效、更省钱"为核心使命,成功研发出中国首套源代码可控的底层机器人通用操作系统——句芒(GomROS),为中国机器人产业从"依赖跟随"迈向"自主引领"提供了关键技术底座。
GomROS通过硬件抽象化技术统一封装复杂硬件接口,结合分布式实时通信机制与超过50个标准化组件库,大幅提升开发效率,可覆盖从教育到工业全场景。系统采用SM2/SM4国密算法实现全链路加密,配合硬件级证书防护机制,形成从底层硬件到应用层的双重安全壁垒。相较于ROS系统仅支持AES加密的方案,GomROS在国产信创环境下具备更强的数据主权保障能力,这一特性使其成为通过信创认证的机器人操作系统。
公司构建了覆盖移动机器人、机械臂控制、YOLO视觉算法的全生态组件库,并配合硬件控制器,形成完整技术闭环。创始人周军教授(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工信部人工智能揭榜项目技术总师)带领团队获得28项发明专利、3项国际专利及36项软件著作权,参与制定1项团体标准。公司先后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等荣誉,并入选工信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任务"揭榜"单位。
工业领域,其解决方案已在玻纤质检(唯一供应商)、黄金火试金检测(全球首套数字孪生方案)等场景实现6套以上复制应用。教育方面,通过与30余所高校合作培养超千名开发人才,联合新华医疗、青岛啤酒等行业龙头打造智能车间物流、无人化质检等标杆案例,进一步验证系统的产业化价值。作为全国首个从底层架构实现完全自主化的机器人操作系统,GomROS正通过与广电5G网络切片技术的融合,探索"云-边-端"一体化的工业智能新范式,加速山东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
展视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展视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前沿突破超越常规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同样也是一家以机器人技术为核心深度结合了VR技术、AI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的专精特新企业。主要业务覆盖四大领域:智能建造、军工国防、航空航天、应急消防等。
展视网的产品体系围绕尖端科技进行研发,目前拥有国内外专利35项、软著106项;研发管理通过国际CMMI3体系认证。主要产品:智能建筑机器人(独立自主的机器人操作系统)、三合一建筑装饰机器人、智慧消防机器人、AMR自主导航机器人、巡检机器人等,展视网自主研发的软件系统均获得麒麟软件认证,致力于打造符合国产系统要求的核心平台。
合作单位方案
以下为不同赞助等级对应的权益说明,选择适合您的合作方式
参与方式 | ≥30,000元 | ≥10,000元 | ≥5,000元 |
---|---|---|---|
大会主旨报告 | ✔ | ✖ | ✖ |
分论坛报告 | ✔ | ✔ | ✖ |
展位(视频/展板) | ✔ | ✔ | ✖ |
展位(装备类) | ✔ | ✖ | ✖ |
大会资料包内宣传 | ✔ | ✔ | ✔ |
录入会议手册 | ✔ | ✔ | ✔ |
录入协办单位 | ✔ | ✔ | ✖ |
免注册人数 | 5 | 2 | 1 |
赞助联系人
陈敏
57338735@qq.com
任梦
renmeng@sdu.edu.cn
会议日程
2025年7月18-20日 | 雪野湖国际会议中心
日期 | 时间 | 活动 | 地点 |
---|---|---|---|
7月18日 | 14:00 - 21:30 | 会议报到、注册 | 迎宾楼一楼大厅 |
18:00 - 20:00 | 晚餐 | 美食荟二楼尝湘汇 | |
20:00 - 21:30 | 中国自动化学会建筑机器人专业委员会会议 | 会议厅一楼青岛厅 | |
7月19日 | 8:30 - 9:00 | 领导致辞 | 会议厅二楼莱芜厅 |
9:00 - 11:15 | 主旨报告 | ||
11:15 - 12:00 | 圆桌论坛 | ||
12:00 - 13:30 | 午餐 | 美食荟二楼蜀相门地/尝湘汇 | |
14:00 - 17:30 | 建筑机器人新技术论坛 | 会议厅一楼黄河厅 | |
14:00 - 17:30 | 智能建造技术及应用论坛 | 会议厅一楼临沂厅 | |
14:00 - 17:30 | AI赋能绿色智能建造论坛 | 会议厅一楼潍坊厅 | |
14:00 - 17:30 | 青年学者论坛 | 会议厅一楼日照厅 | |
19:00 - 21:00 | 晚餐 | 美食荟一楼宴会厅 | |
7月20日 | 8:30 - 11:30 | 参观调研 | 迎宾楼一楼门口乘车 |
参会指南
2025年7月18日-20日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雪野街道办事处环湖北路900号
- 距离莱芜东站: 27公里
- 距离济南东站: 55公里
- 距离济南站: 57公里
- 距离济南西站: 65公里
会议住宿推荐
雪野湖国际会议中心(会议酒店及会议报到地点)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雪野街道办事处环湖北路900号
酒店预订联系人:王经理 15688761051
会议期间恰逢济南旅游旺季,房源紧张。本次会议推荐的酒店,均提供一定数量的协议价房间,请抓紧提前预定。
会议举办城市介绍
济南素有"天下泉城"之美誉,趵突泉的灵动、大明湖的秀美、千佛山的厚重,共同勾勒出"山泉湖河城"相映成趣的独特画卷。这里不仅承载着李清照、辛弃疾等历史名人的文脉传承,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现代科技。
我们期待,您在参会的同时,也能漫步曲水亭街,感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诗意;品味鲁菜经典,体验"舌尖上的齐鲁";更可触摸这座古城如何将智能建造融入城市更新,见证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泉城已备好科技与人文的双重盛宴:以百脉泉烹茶,邀您共论智能建造前沿;用黄河奔腾之势,激荡建筑机器人革新浪潮。7月济南,让我们以泉为墨,共绘人机共筑的时代图卷!
会议注册及会务费
CAA或省级自动化学会会员
1800元 / 人
普通参会者
2000元 / 人
参会人员可选择以下任一方式进行注册缴费,如转账汇款请务必在备注栏里注明“建筑机器人+参会人姓名”。

会议系统注册
在线支付

CAA会议平台注册
在线支付

会议系统注册
转账汇款

会议系统注册
现场缴费
参会人员及要求
为方便各位参会代表顺利参会,特建立“2025年第七届建筑机器人技术大会(中国济南)微信群”,参会代表可扫码进入微信群,进群后烦请修改名片(单位+姓名),便于识别交流。

注册费及财务事宜咨询
黑云燕
heiyy@sdu.edu.cn
张莹莹
450732062@qq.com